制作人:
品茗赏乐
制作日期:2009-06-18
曲目:4首
简介: 乔治·弗雷德里克·亨德尔,1685年2月23日,出生在德国中部的哈雷镇。1705年,亨德尔创作的歌剧《阿尔米拉》的上演获得了成功,使他得以踏上留学的旅程。在欧洲歌剧艺术的圣地那不勒斯、罗马、佛罗仑萨和威尼斯等地学习了三年,把意大利的歌剧艺术学到了手。
1742年,他在一种不可思议的热情驱动下,仅用24天就完成了清唱剧《弥赛亚》的创作。为了维护《弥赛亚》的地位不因过多的演奏而受损,英王下旨每年只在春天演奏一次,且只有亨德尔本人才有资格指挥。
1750年(巴赫在这年逝世),年迈的亨德尔在车祸中受了伤,第二年他的视力开始减退,不久完全失明。1759年春,74岁的大师照例指挥了《弥赛亚》演出,在暴风雨般的掌声中,老人倒下了。几天以后,这位乐坛上的巨星陨落了。 亨德尔享受了国葬的待遇,长眠在历代国王圣贤下葬的威斯敏斯特教堂墓地,在那里有一座亨德尔纪念像耸立至今。
回顾亨德尔的一生,他确实是乐坛上的多面手和常青树:他一生近60年的音乐生涯中,在全欧洲都获得了巨大的声誉;他的作品熔德国严谨的对位法、英国的合唱传统和意大利的独唱艺术于一炉,成为世界音乐史上的瑰宝。他同巴赫、维瓦尔第一起,为辉煌的巴罗克时代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伦敦附近的埃治威尔有一家铁匠店。有一天,亨德尔走过店门前,看见一个愉快的铁匠, 一面打铁,一面唱歌,铁锤打击铁砧的声音,和谐而匀称地伴随着歌声的节拍。亨德尔顿时被这动人的歌声所打动,以致久久不能忘怀;回家后,他根据铁匠的歌唱的曲调,写了一首古钢琴变奏曲, 原名《咏叹调与变奏》,后改名为《快乐的铁匠》。乐曲由主题及五个变奏组成,称为“咏叹调”的主题简练纯朴,跳跃却又略显单调的旋律和丁丁当当的节奏,使人联想起铁匠作坊中那种特有的愉悦气氛,其后的五个变奏都建立在这个主题之上。第一变奏采用连续不断的十六分音符,乐曲气氛更为欢快,但主题依然清晰分明;在第二变奏中,十六分音符连缀而成的音型移至低声部,主题隐伏在上面两个声部中;第三变奏和第四变奏采用川流不息的急速三连音,先出现于上声部,后移至低声部,情绪兴奋活跃;由音阶式上下进行的波浪式的旋律线组成的第五变奏,充分运用力度的强弱变化等表现手法,使乐曲在欢快的气氛中结束。 意大利著名吉它演奏家和作曲家朱利亚尼曾将这首名曲改编为竖琴独奏曲,并改名为《亨德尔主题变奏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