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儿已随琴声飘》
ZLCXDZH(内阁) 于15年前



苍凉、悠扬的马头琴响起,心儿已随琴声飞向辽阔的蒙古草原。我生于水乡,长于水乡,却迷恋于草原,迷恋于草原音乐,是因为草原的辽阔深遽,是因为马头琴的美妙动人。山水的阻隔,路途的遥远,难以亲临草原,马头琴却使我领略了草原的美丽。草原的日月星辰,草原的水草风情孕育了马头琴,马头琴演绎了草原“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美丽。

马头琴声时时飘荡在草原上空,其发音柔和浑厚,音色宏阔低沉,中音明亮,低音深沉,泛音清丽,旋律悠扬,极富感情色泽和草原风味。从静静的额尔古纳河,到辽阔的锡林郭勒草原,从巍巍的大青山脉,到广袤的巴丹吉林沙漠,无处不飘荡着深沉幽思、悠远超然,如泣如诉的马头琴声。那委婉的旋律,高亢的音域不知迷恋了多少人,也不知陶醉了多少人。

当马头琴悠扬响起,牧民驰马而过,低沉的歌声穿越草原上空悠然而出,歌声与马头琴漫长忧伤的旋律交织一起。琴声、歌声融汇着牧人的喜怒哀乐,融汇着牧人的希冀,从牧人的心底飘出,弥散在整个草原。又从草原回转而来,流泻到牧民的心里,琴声、歌声、牧民、草原相合相谐,融为一体。

1 人中的 1 人觉得有用。此留言对您有用吗?
共有 1 篇回应,以下是最新的 1 篇:
hhr   于15年前  
转摘:
蒙古民族从历史上遗留下来的音乐艺术遗产非常丰富。素有音乐民族之称。马头琴便是其中重要的文化艺术遗产之一。过去不叫马头琴而叫抄儿,大概在元代就叫这个名字,不然元朝政府不会以此琴之名称其掌礼乐官为“抄儿赤”。在科尔沁蒙古民间一直称“抄儿”,其琴首是兽面即螭(chi)首。察哈尔称“黑勒胡儿”。锡林郭勒称“胡尔真胡儿”,因其共鸣箱是枕形而得名。今已普遍称马头琴。因其琴杆上雕刻精美的马头为饰之故。关于马头琴的起源,有人也写过美丽的传说,但传说归传说,并不一定全是历史实事。追本溯源,它大概是由我国东北古代库莫奚族的奚琴发展而来。它历史悠久,音色音质极佳,风格独特,在蒙古族音乐中具有重要价值。
马头琴是蒙古民间传统的马擦弦乐器。琴身用木制成,体长约一米左右。音箱木制,一般是梯形,多以马皮蒙面,也有用羊皮蒙面的,琴杆上端左右两侧各安一个弦轴,弦弓以藤条(或竹、木竿)与马尾做成,琴弦为两束根数不等的马尾。演奏时以马尾弓纳两弦间拉奏,独奏和伴奏均可。有多种演奏法,讲究弓法和指法,演奏风格多种多样,有许多流派。
酷爱音乐的蒙古族人民,十分喜爱马头琴,并把它看作是自己民族音乐文化的一种象征。他们认为马头琴是草原美与音乐艺术美完美的统一,它既有独具特色的草原风韵,又有民族音乐艺术的特色。只有马头琴那低回婉转的旋律,深沉激越的抒情色彩,才能最完美地表现出牧歌般生动的草原美。的确,游牧生产劳动创造了马头琴,古老的马头琴又为民族音乐增添了古色古香的艺术色彩。其感人之深,绝非其他乐器能媲美。也许是这个原故吧,蒙古人对自己民族乐器马头琴怀着一种近乎崇拜的感情,甚至被认为具“回天之力”。因此,当草原上牲畜遭受疫病侵袭时,人们请来民间老艺人,在马头琴的伴奏下,演唱镇压恶魔的英雄史诗。据说,雄深苍劲的琴声和那气吞山河的古代英雄气概,如同人们所希望的那样,真的驱逐病魔,禳灾除祸,使安乐与祥和重新降临草原。
当骆驼产仔季节来临,有些母驼厌弃自己的驼羔,不让小驼羔吃奶时,人们也要请来马头琴手,在母驼面前奏上几支曲子。据说,如泣如诉的琴声,真的能使母骆驼低下头去,亲昵地呼唤自己的幼羔前来吃奶。这些古老而美丽的传说表明,我们的祖先赋予它的优美、欢畅、古色古香的音乐“天赋”,是多么的感人至深,蒙古族人民是多么深情地爱着自己民族文化的结晶。
所以,草原上每诞生一把马头琴,都是一件大喜事。人们按照自己民族古老的习俗,为心爱的马头琴举行隆重的制成仪式,希望司乐的腾格里天神,将人间最优美的音色赋予这把新诞生的乐器。于是他们把新制成的马头琴摆放在蒙古包中央的桌子上,用幅圣洁的哈达覆盖起来,然后由特意请来的民间诗人揭去琴上的哈达,用奶食精华黄油涂抹琴身之后,代表主人和全体来宾,向马头琴鞠躬致敬,高高举起斟满奶酒的银碗,用右手的无名指沾上奶酒后与拇指并拢,向空中弹洒酒,行洒酒蒙神礼之后,高声朗诵祝词。赞美仪式结束后,接着便举行新琴初次试奏音乐会。于是人们又陶醉在马头琴那悠扬动听美妙声音中。
今天,经过我国马头琴大师们和制造民族乐器的能工巧匠们的共同研究与改进,扩大音箱,改换金属弦,改用木质板面,使音量增强,音域扩大。使这一具有浓浓民族特色的乐器,以精湛的技艺,优美的造型,独特的魅力,名扬四外。如今当马头琴作为蒙古族民族文化艺术的一种象征,已经登上我国和世界的艺术舞台。


您可以在此发表回应:
回应内容:
更多评论